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7月11日至12日,“语通华夏,言助振兴”实践团队走进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镇陆家湾村,以推普为纽带,用笔墨传文化,借活动聚人心,靠调研察实情,在秦岭深处的小村庄里播撒语言文明的种子,为乡村振兴注入“语”动力。
笔墨书规范,课堂传雅音
11日上午,陆家湾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坐满了村民和孩子,“推广普通话小课堂”在此开讲。团队成员化身“小老师”,从声母韵母的发音技巧讲起,结合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手把手纠正村民的发音习惯。“‘四’和‘十’要分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别混淆……”志愿者的耐心讲解,让原本因口音羞涩的村民逐渐放下拘谨,跟着节奏反复练习。课堂后半段,硬笔与毛笔书法体验环节热闹起来。孩子们握着铅笔,在印有拼音的田字格纸上一笔一划临摹;一位大叔还自告奋勇,用毛笔为团队题写“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推普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陕西省山阳县”,小小的课堂里,不仅有发音的纠正,更有文化自信的觉醒——当规范字遇上标准音,乡村的文化底色愈发鲜亮。

诵读传经典,言志聚民心
11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普通话朗诵比赛”拉开帷幕。从孩童到老人,20余名村民踊跃参与,《静夜思》的温婉、《少年中国说》的激昂、《沁园春雪》的磅礴,在标准的普通话演绎下格外动人。诗词典故里藏着语言的魅力,案例分享中透着推普的价值。团队成员雷日兴讲述了“山里娃靠普通话考上师范院校”“果农说标准话打开电商销路”的真实故事,结合“普通话助力外出务工、方便政策理解”等身边案例,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说好普通话”与“过好日子”的紧密联系。这场以“声”传情、以“情”聚心的活动,让推普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入户听民声,调研察实情
12日,团队兵分三路开展入户调研,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村民家中。“平时和外地客商交流有困难吗?”“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后还坚持说吗?”“希望通过哪些方式学习普通话?”志愿者们用刚学会的几句方言问候拉近距离,再用普通话耐心询问,在一来一往的交流中,摸清了村民的语言使用习惯、学习需求和实际困难。调研中,团队发现不少“痛点”:老年人因口音难以使用智能手机查询信息,孩子们在学校与家庭的语言环境差异影响学习效果。这些带着体温的问卷和笔记,不仅是推普工作的“民情台账”,更成为团队后续制定帮扶计划的“指南针”。


此次陆家湾村推普实践虽已落幕,但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步履从未停歇。从课堂里的诗词朗诵、书法练习到田间的调研足迹,团队用青春力量架起沟通桥梁,让普通话成为村民打开机遇之门的“钥匙”。调研中收集的每一份期盼,都将转化为持续行动的坐标。未来,“语通华夏,言助振兴”团队将带着实践成果深耕细作,让标准音扎根乡土,让文明语助推发展,让“说好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坚实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