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0日,建筑工程学院“语通华夏 言助振兴”推普团奔赴陕西省山阳县色河镇陆家湾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共青团山阳县委、色河铺镇人民政府、陆家湾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学院以“推广普通话 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通过产业调研、政策宣讲、文化互动等形式,用语言的力量架起沟通桥梁,为陆家湾村的发展注入鲜活“声”动力。
“声”临其境:产业调研倾听乡村发展音
7月9日下午,推普团走进陆家湾村的西红“市”种植大棚、向日葵花海和荷花养殖基地,在实地调研中感受乡村产业振兴的脉动,也为后续推普工作找准“发力点”。在西红“市”大棚里,团队成员详细询问种植规模、销售渠道和语言沟通中的难题;向日葵花海边,金灿灿的花盘迎风摇曳,成为村里的“网红打卡地”;荷花基地里,团队成员发现,不少村民在接待游客时因语言不通略显局促。“我们可以帮大家设计旅游接待用语模板,再开展针对性培训。”推普团成员的提议得到基地负责人的认可。
“声”入人心:政策宣讲点亮语言赋能路
7月10日上午,推普团在陆家湾村村委会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宣讲活动,特邀文理学院专任教师张唯莎主讲。张唯莎结合乡村实际,用“普通话+方言”对照的方式,生动讲解了普通话在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宣讲中,张唯莎还现场示范常用交际用语,带领村民朗读农产品宣传短句。这场宣讲不仅普及了语言知识,更让村民们意识到,说好普通话是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声”动童趣:非遗互动播撒语言传承种
7月10日下午,推普团组织了“普通话+非遗漆扇”主题活动,吸引了40余名当地小朋友参与。活动伊始,团队通过“自我介绍”“扇子绘画”“成语接龙”等游戏引导孩子们学说标准普通话。随后,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勾勒扇面、调配漆色。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趣味中提升了语言能力,更通过非遗文化传承,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

此次陆家湾村之行,推普团用“声”临其境、“声”入人心、“声”动童趣,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激活产业的钥匙、传承文化的载体。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乡村需求,用青春力量让语言赋能的种子在更多乡村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声”动力。